1. 首页
  2. 自身建设
  3. 信息调研
  4. 正文
深化农村改革 破解“三农”难题

  一、我县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必要性

  1、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是落实省市要求的重要举措。就镇村综合改革这项工作,省、市专门下发了指导文件。省委赵书记在华县的座谈会上强调“要稳步推进镇村综合改革,以合理布局镇村为载体,完善城乡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市委徐书记在大荔的座谈会上强调“要着力通过改革使广大农村更富更美,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

  2、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选择。统筹城乡发展的最大难题就是城乡二元结构,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体制机制问题,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就难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对行政村重新规划布局,可以实现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重新配置,换句话说,就是农民向中心集聚,农田向农场流动,产业向园区靠拢。通过集聚式发展,来确保项目、资金的重点投入,来确保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来确保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3、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是潼关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黄金立县,旅游兴县。”随着潼关旅游资源的不断挖掘开发,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潼关将不再是黄金一枝独秀,而是黄金、旅游两条腿走路。我们在新的规划布局上,也充分考虑了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前景,城关镇的改革侧重于城区建设和服务,太要、桐峪的改革侧重于黄金工业园区建设,秦东的改革侧重于旅游景区和物流园区建设,安乐的改革侧重于国家矿山公园建设,代字营的改革侧重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通过有区别、有侧重的改革,破解建设用地少,产业规模小、农民收入低的难题,逐步形成一体两翼的产业发展格局,即中心城区为一体,太要桐峪黄金产业与秦东安乐旅游产业两翼齐飞,代字营农业产业园为推动力的发展格局,不断推动、加快潼关转型发展。

  二、我县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可行性

  1、人口总量少,农村规模小,便于操作。受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县的行政村普遍规模小,人口少,村落分散,一方面无法形成规模效应,造成管理成本高,公共设施重复建设,村庄规划布局狭隘,主导产业发展不明显的问题;另一方面船小好调头,在具体操作层面更加有力于农村综合改革。

  2、农业发展落后,农民收入低,倒逼改革。我县农民的人均耕地面积少,且特色农业、养殖业发展滞后,难以带动农民致富增收。同时,据县农调队调查,我县当前的“四荒”问题较为突出,荒地、荒坡、荒沟、荒山的面积较大,约占到全县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2013年,我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334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391元,城乡收入比为3.16:1。这一因素倒逼我们要进行农村综合改革。

  3、城镇化较高,利于改革。2013年,我县的户籍城镇化率为50.2%,居于全省各县第16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0.8%,均居于全省前列。同时县城的发展能够容纳和消化一部分农民进城,这也为农村综合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我县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具体操作

  1、改革目标。通过农村综合改革,将全县原有的93个村(社区)调整为18个村,10个社区,使农村规模布局更加合理,公共服务更加完善。在村一级设立党委或总支,在村民小组设立党支部。

  2、改革方式。由全县统一部署,民政局组织指导,各镇具体实施。每个县级领导和县级部门包联一个村,负责指导、检查和督促农村综合改革工作。

  3、具体操作:

  从更有利发展和更方便群众的角度入手,遵循因地制宜、尊重历史、优化布局的原则,实行成建制合并。

  合并后,中心村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吸引基层村人口向中心村聚集发展;基层村控制人口与建设用地规模,不鼓励新建行为,鼓励向中心村流动。

  中心村、社区按照党支部+村委会-党小组的模式来运行,村党支部一般由3-5人组成,村委会由5-7人组成,村监委会由3-5人组成,尽可能交叉任职。原则上3000人以下的村干部人数不超过7人,3000-5000人的村不超过9人,5000人以上的村不超过11人,人员不够的情况下可以聘请。合并后,中心村、社区正职待遇提高10-20%,监委会主任待遇提高70%。

  对于原村的债务,由所在乡镇逐个排查、审计、认定,已认定的财务,连同村内的资产一起打包到合并村,逐步化解。

  在中心村、社区命名上,要充分尊重民意,同时兼顾历史渊源、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因素,不搞生搭硬配,不搞简单的村名叠加,力求彰显地方特色,弘扬地方文化。

  四、我县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前景展望

  1、有利于农业的规模化发展。一是形成中心村后,耕地面积扩大,为培育发展规模化产业奠定了基础,同时,在申报农业项目时也更占优势。二是合作社或企业在流转土地时只需和一个村或少数村沟通联系,工作环节大为减少,工作量变小。三是有产业基础的村可以带动没有产业基础的村来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如:代字营镇东马村的核桃、北歇马村的苹果、上北头村的葡萄都可以推广到合并后的大村)

  2、有利于项目集中实施。一是合村后,原来分散在几个村的项目和资金就可以集中起来,实施到中心聚居区。二是新的中心村、社区将按照产业布局和发展定位来申报、招引项目,针对性更强,成功率更高,更有利于资金的集约高效使用。

  3、有利于公共服务均等化。合村后,中心聚居区的人口增多,可以集中建设有规模、上档次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也可以对新的住宅区进行集中规划建设,经过几年的发展,学校、卫生所都建到了村民家门口,各村也会开通免费公交,农村也可以享受到与城镇一致的公共服务。

  4、有利于配强村级班子。合并后,新村的规模更大,人口更多,在村两委换届时,可选的人才也更多。另外,也会给在任村干部带来一种危机意识,促使其自觉开展好村里的各项工作。

  五、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要持续推进

  1、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把农村个城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明确分区功能和定位,合理布局,推进城乡基础建设、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一体化。建立针对农民市民化的城镇住宅供应体系,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新安置办法,使宅基地成为农民向城市(镇)转移的重要财富。

  2、农村建设改革。要强化双美工程和农村村庄改革的政策研究,出台鼓励引导农村村庄集中发展的政策意见,加快农村村庄改造步伐。

  3、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人口集聚与城乡土地置换相结合的制度,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搞活土地存量资产,提高土地产出率,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进一步拓展农民离土离乡发展的空间,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的集聚。

  4、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发挥能人效应,做大一批实力雄厚、辐射带动力强的龙斗企业,加快机制创新,增强发展活力,扩大产业领域。加快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农村经济实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5、通过调整行政区域、村庄规划等多种手段,促进农村住宅、人口向城镇、村庄规划点的集中,提高农村居民点对现代文明的共享度;同时,加快农民市民化,在减少传统农民的基础上减少农民绝对量,使农民离土又离乡,真正成为城镇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