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自身建设
  3. 信息调研
  4. 正文
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设想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社区、两新组织的党员外出务工、经商越来越多,而且流动党员的数量和规模日益扩大,呈现出分布越来越广、流动成因多元等特点。“去向掌握难、经常教育难、活动组织难、权利义务监督难”等问题日益突出,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已成为当前党建工作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且势在必行。近年来,潼关县委在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出台了不少文件,但收效甚微。群众路线活动开展以来,县委组织在经过大量走访调研后,初步提出了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设想,或许可以破解当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难题。

  一、基本情况

  全县总面积为526平方公里,下辖6镇78个行政村15个社区,495个村民小组,16万人,外出务工3.3万人。农村基层党组织93个,农村党员3013人,35岁以下891人,长年外出务工的流动党员432人,其中省外253人,省内179人。

  二、主要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少数基层党组织把主要精力用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在家党员上,对于外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重视不够,办法不多,人力资源缺乏。

  2、管理方法不多。有些基层党组织习惯于老办法、老思路,缺乏创新,在流动党员管理处于放任自流形象,导致部分流动党员游离于党组织之外。

  3、制度坚持不好。虽然建立了一系列制度,但执行的不是特别好,有的甚至流于形式。如在《流动党员活动证》使用方面,流出地党组织发证和行前教育不够,流入地党组织接受、管理不够,党员本人参加组织活动、交验证件的自觉性不够,发证、用证、验证三个环节没有抓好。

  4、党性意识不强。部分流动党员组织观念淡薄,理想信念动摇,有的常年外出,不与党组织联系。有的流出后在新的单位或组织,不愿意表露党员身份,也不与党组织取得联系,甚至在换届时不愿回乡参加换届工作。

  三、对策建议

  (一)组建托管中心,破解无人管理的问题。借鉴县人才交流中心的作法,建立流动党员托管中心,成立流动党员党支部,专门负责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一是在镇上建立流动党员托管中心。将各村外出超过1年的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到镇流动党员托管中心党支部,建立台账统一管理,化解流动党员底子不清和村级组织换届参会人数够的问题,确保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二是在社区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在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社区成立社区流动党员党支部,专门吸纳破产企业置换身份的党员、外来务工的“零散”党员以及购房落户的流动党员。三是在两新组织建立党支部。在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使在两新组织中的“口袋”党员重新亮明自己的身份,有自己的“新家”。

  (二)完善制度机制,破解管理不到位的问题。针对流动党员流动范围广、人员多、时间不固定等特点,建立“五项制度”规范流动党员的管理。一是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制度。建立流动党员台账,对流出和流入党员的基本情况进行逐一登记造册,建立流动党员档案,及时掌握流动党员的动向。二是建立流动党员联系卡制度。制作外出党员联系卡,党员外出前,由所在支部发卡给外出党员填写外出地点、联系电话、通讯地址等,由支部成员分类包联,确保一一卡、一人一包联、一月一联系、一年一汇报,及时掌握党员外出期间表现情况。三是建立流动党支部各项制度。结合流动党员工作实际,统一制定组织生活、民主评议、学习、思想汇报、“三会一课”等制度,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四是建立组织生活“补课”制度。各支部在流动党员回乡后,特别是利用外出党员在春节、“双抢”季节返乡期间,积极组织他们补过组织生活,进行集中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创新服务载体,破解作用发挥难问题。根据流动党员分布广,从事行业多,活动难组织等实际问题,灵活学习方式,创新活动载体,让流动党员时刻感受到家的温暖。一是一年一座谈。镇流动党员托管中心党支部,在春节期间,组织召开流动党员开展“我为家乡作贡献茶话会”,充分利用返乡流动党员思路新、门路宽、信息广等各种资源优势,鼓励广大外出流动党员畅谈创业经验,交流思想,带领其他党员群众走上致富路。二是一季一报告。明确规定流动党员每季度通过信件、电子邮件、QQ群、微信等手段向支部汇报一次思想工作,并记录在案。三是一月一联系。按照一人一包联制度,每月1-5号包联人主动联系外出流动党员,及时了解党员情况和动向,确保党员流动不流失。四是一周一短信。每周通过企信通向外出党员发送党建信息和问候信息,使外出党员时刻体会到家的温暖。五是天天看新闻。为所有流动党员安装“金城先锋”手机平台,随时随地了解掌握县上各项党建工作和县委、县政府的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