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自身建设
  3. 信息调研
  4. 正文
关于破解农村党组织作用不明显调研报告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党中央再次把加强服务型党组织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表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必须把加强服务型党组织作为重大任务来抓,也深刻表明我们党更加注重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更加注重强化密切联系群众的行动指向。因此,如何按照十八大的部署和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党组织和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通过采取个别座谈、召开座谈会、实地查看等形式,对全县建立服务性党组织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全县总面积526平方公里,16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10.5万,城区人口5.5万人,城区面积5.5平方公里。目前,全县共有27个党(工)委、32个党总支、338个党支部7109名党员,其中农村党员人3013人,占全县党员的42%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总要求,坚持重心向基层倾斜、资源向一线配置、干部向一线流动、资金向一线投入,不断强化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潼关县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坚强的,党员队伍是有战斗力的,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影响服务效度。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文化水平不高,年龄偏大,制约了他们带领群众致富、解决发展难题的能力;流动党员日益增多,导致部分基层党组织存在“无人办事”现象;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意识不强,标准不高,影响了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在群众中的满意度。

  二是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制约了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部分镇村党员干部缺乏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勇气,党组织领导核心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领导能力不足;遗留问题多,束缚了村干部的手脚,甚至导致进行群体上访,使党组织工作陷入瘫痪;在村干部换届选举时派性严重,影响村干部的正常选用,同时村干部留任时间短,服务效能很难显现;集体经济薄弱,经费投入又不足,党组织无法有效开展活动。

  三是党建工作服务性虚化导致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弱化。人员保障不足,联系服务群众工作难以有效推进;办公设施配备不完善,综合服务承载能力偏弱;学习内容及制度还需改进,无法满足当代党员、干部的学习需求;党内帮扶多停留在“输血”层面,未能实现“造血”;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造成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难度加大;群众诉求渠道单一,导致因征地拆迁、耕地流转管理等引发的矛盾和纠纷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化解,影响和谐稳定。

  四是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考核制度不健全导致创建动力不足。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考核标准不明确,群众满意度测评机制不健全;窗口单位评价制度不完善,针对窗口服务单位的作风和效能建设评价、评选先进以及年度考核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考核评价结果与干部提拨任用、绩效工资、评先树优挂钩的硬性制度不健全,导致提升服务水平的效果不明显。

  五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经费不足制约了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经费投入不足,许多服务活动无法主动开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影响了服务效能;村干部工资待遇低,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又不健全,影响了基层党组织岗位的吸引力;少数村党支部没有活动阵地,无法进行正常办公,党建活动和党内民主生活也无法开展,严重影响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

  三、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我县结合农村党组织现状,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方法和机制,在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发挥服务作用上积极探索和实践。

  (一)建立帮扶“三到位”工作机制

  一是领导到支部。建立“五个一”联系制度,全县33名党员县级领导每人包联一个部门、一个镇、一个村、一个社区、一个两新组织,每月到联系点工作3个工作日,指导基层党建设工作;二是部门到支部。建立部门包村(社区)制度,全县115县级部门单位每人包联一个村(社区),年初签订目标任务,年终全面考核,并记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三是干部到支部。建立党建指导员制度,全县党政机关3238名党员每三个月一轮,轮流到村、社区、两新组织担任党建指导,与基层干部一起每天10:00-15:00驻村坐班开展工作。

  (二)构建服务群众“三大平台”

  一是打造群众诉求平台。推行“三个一”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法,全县5000余名党员干部每人联系一户群众,发放一张“连心卡”,群众随时随地可通过电话联系到干部。每名干部人手一本“连心簿”,每月1-5号到群众家中实地走访一次,代办各类服务事项,详细记录工作情况和存在问题及意见建议。县委组织部负责督促办理,今年以来共收集解决各类问题1878个。二是打造支农惠农平台。建立走村入户问计于民机制,每年春节期间,全县5000余名党员干部深入全县每户群众家中宣讲支农惠农政策,收集意见建议和存问题,并由县纪委负责督促办理,2014年春节共收集意见建议111条,已全部办结。三是打造便民服务平台。建立县上人民之家、镇上百姓之家、村上便民服务室三级便民服务中心,集各类审批服务事项于一厅,实现群众办事只进一个门,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让群众“少跑路、少跨门、少找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事办完、办好,目前,三级便民服务中心共收纳各类审批事项146个,办结各类服务事项106251个。

  (三)健全激励保障“三下乡”机制

  一是项目捆绑到乡村。县财政每年列支2000万元,由县委农工部统一协调,实行资金捆绑、项目到村,扶持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二是科技服务到乡村。成立农业、林业、文化、卫生、司法等专家服务队,60余名专家通过上门授课、远程视频,为党员群众服务,实现了从上门请到主动帮。三是经费保障到乡村。县上每年为大村年拨付1.2万元经费,小村年1万元经费,社区3万元经费,同时为每个村、社区按照5000元标准拨付冬季取暖和夏天降温经费,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

  (四)建立考核评价“四注重”工作机制

  一是注重工作实绩。 着力规范考核评价程序,明确考核评价范围,采取听、查、看、访、议“五步工作法”进行督查考核,逐项统计分值,进一步提高了考核工作的操作性和真实性。根据年初工作安排和阶段性工作重点,看总体工作进展和重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尤其是对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上投入大的村组织进行加分。二是注重日常工作。在平时督查中注重从会议记录,表册卡帐等软件资料中反映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效,把各农村党组织平时工作衔接、上报材料报表等情况纳入考核分值。三是注重特色工作。对注重工作创新,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推广落实并取得实效的进行加分;对党建示范点建设完成好,能够以点带面的进行加分;对重视宣传报道工作,在市、县刊物发表基层党建专题理论文章和信息的进行加分。四是注重奖惩。实行“一定一保五挂钩”绩效补贴,“一定一保”为固定补贴,村干部每人每月固定任职补贴500元,每人每年办理1000元养老保险;“五挂钩”为奖励补贴,实行半年考核兑现制,经考核合格村干部年最高可得补贴1.5万元,进一步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四、意见和建议

  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将服务理念贯穿到始终,坚持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基本要求,通过夯实基础、健全长效机制、激发内在动力来有力推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发展。

  (一)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突破口,切实优化服务水平。一是建强党支部班子,对于软弱涣散的支部采取“撤、换、育、派”等方式,不断加强软弱涣散党组织班子建设,加强对新任党支部书记的培训,提高其发展经济能力与工作能力;把农村青年致富能人选配到村级干部队伍中,解决村级党组织后继乏人问题。二是强化党员队伍,把广大党员的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解决人心散乱的问题;通过上党课、专题培训、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对党员进行先进性教育和科技文化知识培训,解决党员带富能力不强的问题。三是强化制度管理,坚持“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党员定期量化考核等基本制度,切实落实村务公开和村务管理等制度,保障村级组织管理工作规范开展。

  (二)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各基层党组织要加大基层党建活动经费等方面投入力度,多种途径协调资金,确保支部正常开展工作,有效发挥服务职能;不断丰富活动载体,全面抓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创新活动方式,做到支部活动小型化,小型活动经常化,组织党员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活动,用活动来凝聚基层党员,用活动来团结群众,激发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提升基层党员的服务人民的情怀;进一步规范基层党组织在制度建设、工作开展、学习培训、经费公开、考核机制等方面的管理,确保基层组织建设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党员和群众的能力,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

  (三)以健全考核制度为动力,激发服务活力。坚持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让广大群众评价基层党组织服务成效,要针对联系服务的内容、效果制定相应的评价制度。建立民意调查制度,将群众满意度测评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中,了解对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工作情况的满意度;建立窗口单位即时评价系统,在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开展形式多样的提升服务水平的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即时评价器”实行“一事一评”,评价结果直接传送至服务器端进行梳理汇总,评价结果作为窗口单位年度考核、评选先进、作风和效能建设评价的重要依据;建立群众民主评议制度,每年定期开展向群众汇报、听群众意见、请群众评议活动,组织基层群众就劳动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监督政府工作,积极建言献策,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水平。

  (四)以拓展基层党组织网络为基础,拓宽服务广度。继续深化“网格化管理”工作制度,努力建立条块联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网络,使之真正成为“民情沟通之网、为民服务之网、平安建设之网”。通过组织党员干部定期开展走访调查、民情沟通、民主恳谈、民主听证等活动,及时了解群众所想所盼所需,努力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梳理反映群众意见,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民意调查排摸机制、民意快速反应机制、民意定期研判机制和利民惠民服务机制,对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敏感问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要积极疏导,把矛盾解决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当地、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社会稳定。

  (五)以健全工作机制为保障,强化服务功能。一是夯实第一责任人职责,通过建立健全书记述职和激励保障制度,各级党组织书记坚持当好“第一责任人”,带头深入一线积极解决生产问题、民生问题和发展问题,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层层抓服务的良好局面。二是扎实执行党组织和党员服务承诺机制,并将结果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及党员个人奖励、提拔考评之中,激发“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动力。三是探索建立分类定级工作机制,坚持把服务效能作为党组织分类定级的第一标准,以评级带动创优,促进基层党组织整体晋位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