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党员干部教育
  3. 经验交流
  4. 正文
芦笋富了桃林人

党员电教片解说词

芦笋富了桃林人

 

【童谣】

 “桃林寨,渭河滩、一年到头风沙漫;没树木,没庄稼,没咱移民安的家”

这首童谣,勾画出了20年前桃林寨的景象。

如今,走进桃林寨,看到的是村道笔直硬化、两旁绿树成荫、学校宽敞明亮、家家生活富裕、人人满脸春光……

是什么,使桃林寨村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村党支部引领群众发展的一项产业——芦笋。

推出片名:芦笋富了桃林人

【配播】传说中夸父追日留下一片桃林的渭河之滨20年前,迎来了陕甘宁三省200多户返乡移民。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桃林已无,只有遍野的蒿草,蔽日的风沙。

【同期声】桃林寨村原村干部  屈启文

“普遍是土风  就和谁说的话一样  把人眯的像兵马俑一样  有时连眼睛都看不见  风特别大”

【同期声】桃林寨村群众  盛武民

“地里的收成差的远  用农村的话说  就是种一葫芦打一瓢”

【同期声】桃林寨村群众  康敏珍

“都是荒草地 也没有树 人来了拿个单子 打到头顶上在下面歇凉  人可怜的 有的就说不来了”

【配播】困难没有吓到桃林寨村的党员干部,他们咬紧牙关、重建家园,修起了五间大瓦房,作为阵地,作为群众的活动场所。

“兴修水利,防风固沙,发展农业”。在这里,桃林寨村的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商议出来了。

机井由一个发展到30个,防风林由1万株发展到40万株,一个路相通、渠相连、田成方、林成网的农业生产新格局展现在桃林寨村。

在二十年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桃林寨打了一个又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如果把这二十年的奋斗描绘成一幅壮美的画卷,那么,这张画卷上每一笔亮丽的色彩都凝聚着村党支部一班人,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张华文的心血和汗水。

这个忠厚实在、具有市场意识的关中汉子,看到广大群众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的种粮,很少想过种地与市场、种地与小康的关系。他觉得要带领群众致富,必须在种植观念上换脑筋。

【同期声】桃林寨村党支部书记  张华文

小麦由100来斤打到千十斤农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了 但是要想群众富  关键还要在经济上狠下工夫  所以说村上成立了产业结构调整委员会  一个是组织党员  再一个是吸收了村上的能人  要想群众富关键问题要叫群众在经济上翻身

【配播】屈建卫是村党支部委员,也是村产业调整委员会成员,勤劳、热心的他,爱在农业科技上探索、钻研。

【同期声】桃林寨村党支部委员   屈建卫

有些新的项目咱以前没弄过,比如你像务苹果树、田间套种、养山鸡等等,咱也不知道行不行。那咋办,就是咱们这些干部先带头弄,能成了,就叫大家就跟着干;不行了,咱也不用花那冤枉钱”。

【配播】有了带领群众致富的组织,有了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一个个致富的项目就出来。枣粮间作、田间套种……,一些不熟悉的新耕作模式、新种植品种出现在桃林寨村群众面前,一个多种产业种植的格局在全村迅速形成。

芦笋,一种多年生蔬菜,一次偶然的机会被桃林寨村党支部书记张华文听到。

【同期声】桃林寨村党支部书记  张华文

我这一千多亩地整个是沙土地  群众种啥基本上一直是赔着里  产业结构调整委员会和党员经过考察  啥适宜于在这个沙土地上种植  最后就打听这个芦笋  芦笋是一次性栽植采收17到18年  这个营养价值高经济效益好  但是这个单家独户不行  必须得形成规模

【配播】村两委班子实地了解了芦笋从种到采的整个过程,又邀请涉农部门的专家和他们一起去考察,觉得可行后又把村民集中起来实地参观。经过两委会、党员干部会、群众代表会几上几下的商议,加上专业技术人员的多方论证,决定在在全村大面积种植芦笋。一开始,村上就争取让全村每口人拥有一亩芦笋。

【同期声】桃林寨村党支部副书记  张新红 

“没有资金如何办?全村党员干部集资,你1百,他二百,共筹集资金6万余元,育下了5亩芦笋苗子,第一年技术不行,全坏了,第二年,我们就想尽办法把苗子育好了”

【配播】芦笋苗子育好了,可是群众种植的积极性不高。

【同期声】桃林寨村群众  杨向明

芦笋是一种蔬菜  现在一下种这么大的面积  害怕将来要是卖不了咋办  本身这是属于一个新兴的东西  前边人都没有  这个将来咋向人也都说不来  心里没底  再是有一些人是从资金上可能跟不上  有些人家里缺乏劳动力  这几方面都对当时栽芦笋都有影响”

【配播】村两委班子积极动员村组干部、党员带头承包滩地,栽植芦笋。挨家挨户做群众思想工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凡是承包滩地种植芦笋的群众,免费提供芦笋苗,给每户提供贷款200元,一年内不收承包款,就这样一千余亩芦笋栽下去了。第二年采收就让群众增收30余万元,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高涨。

【同期声】桃林寨村副主任   杨二虎

前两年我桃林寨这芦笋效益相当相当好 这一亩地下来能卖将近1万块钱的利润 带动了我桃林寨农民的积极性 都在滩里包地栽植芦笋  基本上我村下来每户反正是最少的户是十亩以上  多的一户100多亩   我村里一和在外面包了1万多亩的芦笋面积  这几年我的芦笋化肥卖的效益也好  去年光这芦笋根茎生长剂卖了200多吨 连其他化肥下来卖了500多吨

【配播】正当村民们摸着日渐鼓起来的腰包,沉浸在喜悦当中时,一场谁也没有料到的市场风波悄然袭来。

【同期声】桃林寨村群众   周喜凤

“芦笋刚开始人把那当香饽饽  那价钱也很好  到后来2003年有了非典 也卖不出去 人把那都当了垃圾 都倒到树行里”

非典,阻隔了市场流通,外边的客商进不来,里面的芦笋等着卖,群众心里急,党员干部心里更急。

【同期声】桃林寨村监委会主任  张建军

“非典时侯群众的笋卖不出去 群众没办法弄  就是干部通过叫客户  到山西到永济亲自到那里去把客商叫过来 那一年基本上把咱的笋都收完了  基本上没有啥损失”

【配播】面对损失,面对压力,张华文对芦笋的发展有了新的思考。

【同期声】桃林寨村党支部书记  张华文

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与市场的双重风险影响,如何有效地组织群众抵御风险,进一步提高群众的市场经济意识,就是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提高农业技术服务水平,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配播】为了化解农业生产风险,最大限度地保护群众利益,寻找发展农业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点。2004年,村上成立了“芦笋专业协会”,探索建立“支部+协会”的芦笋经营管理模式,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服务相继到位。协会多次邀请芦笋专家开展面对面的技术培训,多方协调开通了芦笋运输绿色通道,解决笋农资金、技术、信息、销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保障了群众的利益。

目前全村群众的芦笋种植面积突破1万亩,人均纯收入5500元,桃林寨成为远近闻名的芦笋种植专业村,同时又带动周边各村发展芦笋3万余亩。

一个产业富了一个村,一个市场开发更新了人们的观念。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芦笋的价格波动到历年最低点,临近许多地方群众已经开始挖掉芦笋,换种其他作物。桃林人却有他们自己的打算。

【同期声】桃林寨村委会主任  杨晓明

现在这个芦笋行情不是很好 但是在我认为芦笋的前景是特别好的在这个时候我的就要更换品种 把不好的品种更换掉  更换成好的品种  加强田间管理提高芦笋的产量 再一个就是说  以前这个芦笋是针对的国外市场  把这都卖到国外去了  国内市场没有打开  现在应该就是打开国内市场  再一个就是延长芦笋的产业链  进行这个芦笋深加工  加工这个芦笋茶   芦笋醋 还有这个芦笋糖 芦笋罐头 还有这个芦笋美容保健这些产品

【配播】知识改变命运、信息引领致富,如今,在桃林寨,每天看电视新闻、看书看报,已成为全村人的习惯。

村民的收入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从20年前搬来时一家几口挤在窄小的避水楼,到现在90%的农户都盖起宽敞明亮的新房;从自行车没几辆,到现在家家户户都有摩托车;从耕地种田牛驮驴拉,到现在家家户户都有农用车。

芦笋富了桃林人的腰包,富了桃林人的观念,富了桃林人的生活,更富了桃林人的明天……

【童谣】

“渭河岸边荒草滩,潼关移民捧金碗;芦芽遍地春风暖,桃林寨里换新颜”。

 

 

片尾字幕:中共潼关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