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要闻快递
  3. 时政新闻
  4. 正文
潼关县:雁阵格局的人才密码

夏日的潼关,骄阳似火,比天气更火热的是这里招才引智的蓬勃气象。走进潼关县工业园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宋教授团队正在对黄金尾矿综合利用项目进行调试。“项目投产后,预计年增产值超亿元。”宋教授介绍,“潼关打造的人才政策与创新转化服务,像‘接力棒’一样贯穿始终,这正是我们团队选择与此合作的关键。”

这是潼关县构建“人才雁阵”格局的生动缩影。为全面打好教育科技人才机制体制一体改革硬仗,今年以来,该县创新实施“头雁领航、强雁支撑、雏雁蓄力”人才“雁阵”格局建设,推动人才工作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头雁领航:高端人才带动产业升级

在黄金产业领域,潼关县汇能有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深度合作,聚焦黄金产业精深加工与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研发,柔性引进专家团队7人,为提升潼关黄金产业的技术含量、延伸产业链条提供强大智力支撑和创新引擎。

聚焦潼关肉夹馍、软籽石榴等特色产业,该县通过举办肉夹馍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区域公用品牌战略发布会等活动,成功引进中国农业科学院魏益民专家团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田霄鸿专家团队15人,分别担任两大产业特聘专家,实现高端智力助推特色产业品牌升级与技术攻关双突破。


强雁支撑:本土人才激发核心动能

“潼关肉夹馍产业学院给了我们系统学习的机会。”正在实训的学员杨鹏说。这个依托县职教中心成立的特色学院,已培养技能人才169余名,带动就业200余人。学院还制定了全国首个肉夹馍制作工艺标准,推动产业规范化发展,产教才深度融合。

像杨鹏这样的“强雁”,在潼关越来越多。该县大力实施青年人才培养、企业人才引领、名师名医提升、乡土人才培育、精英工匠铸造五大工程,全面提升各类人才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据统计,近三年全县累计开展技能培训6000余人次,培养培训本土人才超1.5万人次。这些扎根一线的“强雁”,已成为驱动潼关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的核心力量,本土人才贡献率显著提升。



雏雁蓄力:新生力量激活一池春水

“没想到在家乡也能获得这么好的发展平台。”从浙江返乡创业的90后大学生苏军,在县里扶持下创办了电商公司,这个由26名青年组成的团队,年销售额突破6800余万元。像苏军这样返乡创业的青年人才,潼关县今年已新增56人。

潼关县实施大学生“雁归”计划以来,通过“量身定制”人才激励政策和常态化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业务培训、暑期“触摸故乡 记住乡愁”文明实践活动、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以“小切口”推动引才留才用才意识、思路和方法“大变化”,动员和吸引了一大批潼关籍优秀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


雁阵齐飞:优化生态筑暖巢

“刚来到潼关,县里就帮我解决了落户问题”,去年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李腾高兴地说。潼关县设立2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实施人才安居工程,设立人才公寓,对引进的高层人才在住房、户籍管理、子女入学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截至目前,已为人才解决安居、子女入学等诉求56件。

从工业园区里的博士团队,到田间地头的“土专家”,再到新兴领域的返乡青年,不同层次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尤为可贵的是,当地将服务细化到“帮人才找对象”这样的细微处,常态化举办青年人才联谊会7场次,参与人才达300余人次,真正实现了“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人才雁阵飞得高不高,关键看生态好不好。下一步潼关县将持续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以积极构建“雁阵”格局为统领,让更多“头雁”“强雁”“雏雁”在潼关这片热土上振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