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务院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相继提出了“互联网+”指导意见、大数据、云计算等战略决策,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改革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互联网业态和互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日益广泛,给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带来了深刻变革,也对传统农业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技术支持。如何加快我市农业转型升级,打造“互联网支撑、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收入倍增”的现代农业升级版。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互联网+农业”是实现“十三五”农业跨越发展的新动力。
一、充分认识“互联网+农业”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互联网+农业”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的在线化和数据化,是传统农业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过程中涌现出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是对传统农业提升改造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四化同步”补齐农业短板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全面深化农业改革的重要创新驱动力。
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新模式,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加快完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培育多样化农业互联网管理服务模式,逐步建立农副产品、农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促进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双提升”,实现互联网与农业发展线上线下“双融合”,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保障。
二、准确把握“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主要任务
一是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农业服务平台,支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强产销衔接,实现农业生产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科技化、组织化和精细化水平,推进农业生产流通销售方式变革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增值空间。规范用好农村土地流转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土地流转透明度,保障农民权益。
二是发展精准化生产方式。推广成熟可复制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在基础较好的领域和地区,普及基于环境感知、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的网络化农业环境监测系统。在粮、果、菜等大宗农产品规模生产区域,构建天地一体的农业物联网测控体系,实施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等精准化作业。在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推动饲料精准投放、疾病自动诊断、废弃物自动回收等智能设备的应用普及和互联互通。
三是提升网络化服务水平。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试点,鼓励通过移动互联网为农民提供政策、市场、科技、保险等生产生活信息服务。支持互联网企业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合作,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农业信息监测体系,为灾害预警、耕地质量监测、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市场波动预测、经营科学决策等提供服务。
四是完善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充分利用现有互联网资源,构建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制度、标准建设,建立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支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利用互联网技术,对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精细化、信息化管理,加快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在生产加工和流通销售各环节的推广应用,强化上下游追溯体系对接和信息互通共享,不断扩大追溯体系覆盖面,实现农副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三、积极构建“互联网+农业”的运营平台
“互联网+农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从企业来说,是想实现更大利益,但作为政府来说就要协调政府、市场、社会各方利益关系。如何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必须选准突破口。
一是以农产品电子商务为切入点,建设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流通服务平台。建立信息开放共享、数据互联互通的市级农业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网络化运营体系,破解“农户与大市场”对接难题,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市级建设专业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指导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网上购买农资及涉农服务,推进渭南优质农产品网上销售。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建立信息化市场准入制度、追溯制度和种养殖全程投入品记录可追溯机制,开展产品展示、产品销售、在线支付、物流配送、质量安全查询、供求发布、咨询投诉等服务;建立全市农资方销售施用跟踪监测系统和农资生产经营企业监管系统,智能控制,实施化肥、农药质量提升行动。完善提高渭南涉农物流服务水平,打造全市永不落幕的网上农产品交易市场。
二是以农业物联网建设为着重点,建设农业物联网的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建设市级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系统,免费为农业企业、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数据采集、挖掘分析、监测预警、技术指导、智能控制等应用服务,实施农业生产智能化、精准化、数字化、可控化和全程监管。实施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积极推进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大田、苗木培育、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等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支持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农业物联网应用系统,实现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饲料精准投放、疾病自动诊断等精准化作业。并与市级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系统互联互通、数字共享、应用协同。到2020年,建设物联网应用园区50个、养殖场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智能化监测点1000个。
三是以市县镇土地流转中心为突破点,建立现代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建立完善各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逐步实现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向农村产权网上交易转变。同时,建立全市农业耕地、林地、草原、水利设施、水资源、农业灌溉设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劳动力、金融资本等资源要素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监测预警和追溯体系。建设农产品生产、消费、储存、物流、价格、成本等数据调查分析系统;建立农业政务管理系统平台。完善农业行政许可、农业综合执法、农业科技110应急指挥系统,努力提高农业应急处置能力。
四是以村级信息服务站为落脚点,健全完善12316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按照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有网页、有持续运营能力的“六个”标准,重点打造1000个村级示范信息服务站、50个区域农村信息服务站。完善市级12316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健全市、县、乡、村(社区)四位一体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发展移动互联网“农技宝”客户端,鼓励通过移动互联网为农民提供政策、市场、科技、保险、医疗等公共信息服务资源。建立农业信息监测体系,为耕地质量、森林资源、重大动植物疫情预防、市场波动、经营科学决策提供服务。
四、营造“互联网+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推进“互联网+农业”,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强化政府部门的规划引导、政策指导、公共服务的作用。特别是在结合社会实际基础上提出市县的实施方案。其次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要通过企业实施项目带动,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第三要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使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还要学习使用互联网,在网上购买生产资料和销售农产品。第四强化人才支撑。完善“互联网+农业”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管理人才。建立创业创新队伍,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大力引进国内外“互联网+农业”领军人才和创业创新团队,造就一批优质农业土专家进驻园区。建立“互联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贡献率,更好的为“三农服务”。(作者系渭南市农业局党委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