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基层党建
  3. 农村党建
  4. 正文
潼关县太要镇:奋力谱写“千万工程”新篇章 全力绘就“多彩”新太要

今年以来,潼关县太要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市县安排部署,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积极践行“千万工程”新实践,全力绘就“多彩”新太要。

坚持规划先行,和美乡村全力推进。在实施“千万工程”过程中,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构建以镇域美丽乡村建设为龙头,千万工程示范村为基础的“1+1+2”规划体系,推动园区、景区、镇区三区融合,打造主题突出的特色乡村风貌。二是强化组织领导。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立项为“一把手”工程,作为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党政齐上手、全镇齐用力;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班子成员分管,包村领导具体包联,形成了齐抓共管、压茬推进的工作格局。

壮大产业发展,强村富民促进振兴。一是立足地域特色,培育壮大优势产业。秦王寨以乡村旅游和花椒种植深加工为主线,加快三产融合发展;欧家城、老虎城不断壮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特色种植、畜禽养殖和优质粮食生产;太要社区在巩固提升传统商贸经济的同时,发展秦岭道地药材,新建百亩五味子示范种植基地,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二是坚持示范引导,积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依托辖区粮食、花椒种植,注册“麻当家”、“潼丰潼韵”2个商标,组建68人花椒产业服务队,开展农资供应、代耕代种代收、大田托管、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现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88家,其中专业合作社48个、家庭农场28个、种粮大户12户。三是大胆探索实践,强村富民改革稳步实施。秦王寨社区深化“三变改革”成果,真正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社区集体资产连续增长,接连三年为325户居民累计分红110.5万元。

常抓人居环境,乡村风貌展现新颜。一是集中发力整治非正规垃圾点。坚持问题导向,狠下决心,对辖区所有非正规垃圾堆放点位进行全面彻底整治。目前,已高标准治理完成16个,其余6个正在全力治理中,预计年底前将彻底清除全镇明曝垃圾坡,有效破解垃圾乱堆乱放困局。二是推动人居环境大整治、大提升。积极创新管理模式,采用第三方运营管理方式,强化全域保洁和重点整治,实现常态巡查、问题曝光、任务交办、跟踪整治、考核奖惩等全链条管理,推动人居环境大整治、大提升。三是加快改厕步伐。在欧家城、老虎城选取基础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的片区,大力推进厕所改造提升。截止目前,全镇完成农村厕所改造1079户。四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修建灌溉管网渠5.9公里,硬化农村道路15.1公里,四荒地绿化3000亩,林木育苗320亩,义务植树55000株,道路绿化7公里,维修机井配套设施12台套,惠及4个村(社区)1.36万亩耕地。

注重因地制宜,乡村建设成效显著。一是立足抓项目补齐基础短板。今年先后实施了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镇区污水管网铺设、太要医院迁建、中心敬老院提标改造、麻峪道路修建等多个项目。同时,积极争取行业部门更多项目落户我镇,今年生态环保、乡村振兴、水利移民、交通林业等部门落地我镇项目达30多个,累计投入资金2.5亿,这些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的重大项目,极大的促进了我镇乡村建设。二是突出抓示范打造亮点典型。把秦王寨作为实施“千万工程”的突破口,在各方面的关心支持下,阵地建设基本落成,社区道路升级和高标准墙面立面改造完成,全域绿化、美化、亮化同步提升,新建两个口袋公园,实施河道治理,污水管网全部联通,秦王寨传统村落、节点城墙等古建筑修复稳步推进,秦王寨品牌运营公司在西安落户,火锅底料厂、花椒交易市场产销两旺。三是注重抓节点形成以点带面。围绕3条县乡道路环线、2个森林乡村、10个条件较好的自然村,积极开展综合整治和节点打造,通过硬化、绿化、美化及亮化,全力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加强乡村治理,美丽乡村促和谐。一是网格化服务全覆盖。逐步形成“镇-村-组-民”网格服务信息化管理,实现“四级网络”全覆盖,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治理体系。二是积极推行“巷子议事会”党群联系制度。努力延伸服务触角,发挥职能站所作用,力争把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小矛盾、小案件、小隐患就地解决好。自推行“巷子议事会”以来,共收集群众意见建议60余条,解决路灯、水毁道路、三夏抢收等问题20余个。三是构建矛盾纠纷化解新机制。建立“四位一体”矛盾调处中心,充分学习运用“枫桥经验”实践成果,将综治、司法、信访、派出所、民政等人员整合,按照“一个中心管理,多条渠道运转,多个职能发挥,多种形式调处”的模式,广泛收集辖区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有效处理有上访苗头的矛盾纠纷100余起,真正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四是大力倡导文明新风。秉持“村美人更美”的理念,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发挥“一约四会”和积分超市作用,积极推广“好家风”,大力评选“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美丽庭院”,用好用活村博物馆、村史馆、思想道德教育馆、乡村文化大舞台,形成良好的村风村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