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干部工作
  3. 干部教育
  4. 正文
好样的!第一书记们

  干部下乡,驻村蹲点,是党的老传统、好传统。不过,有的干部,下乡放“空炮”、瞎承诺;有的干部,驻村摆排场、走过场。来来回回,干部换了几茬,村里没啥变化,群众不买账。

  有人揶揄,干部下乡,基本不顶用,基本不欢迎。

  这话,玉皇庙人却不爱听,跳着脚地不赞成。这大半年,为争取个驻村干部,老少爷们火急火燎,费尽了心思,跑断了腿。

  山东省郓城县黄集乡,有17个村,玉皇庙是其一。自2012年起,按贫困程度大小,省里先后向郓城县16个村派了驻村干部。3年过去,8个村已脱贫,8个村正解困。玉皇庙人坐不住了,眼巴巴看着人家日子越过越好,能不着急上火?

  不给咱派,咱就去要!

  5名村民代表猛抽一口烟,联名给省委组织部长写信,要求就一个:派个驻村干部来。

  玉皇庙人要的,不是进村点卯人,而是扎根干事者。在山东,他们有个响亮的名号:第一书记。这些人,像一大把种子,撒在齐鲁大地的角角落落,进村入户,抓党建、促脱贫。一年到头,吃住在村,解百姓忧。

  前些日子,一批第一书记任职期满。乡亲说的最多的词是“感谢”,感谢第一书记、感谢党;提出最多的要求是“留下”,希望第一书记不要走、继续干;出现最多的场景是“不舍”,大家拽着第一书记的手,泪花点点不让走。

  这年头,群众评干部,越来越“挑剔”。这些第一书记,到底哪来的魅力,能让群众留恋?

  村里的事,谁说了算?

  “不是要取代村干部,而是要把散乱的班子‘拢’起来,把服务群众的能力提上去”

  泗水县泗张镇罗家庄,地处沂蒙山区。村外,山清水秀。村内,房屋杂乱。

  曲阜师范大学选派的第一书记赵坤,进村好一阵,难见村支书人影。问村民,都说支书没大在村。去家里找,支书老婆却讲:他没大在家待。

  再看村两委,5个班子成员,只剩“一个半”:村委会主任搞土地流转,算一个;一个支委常年在外跑大车,农忙回家,算半个。还有两个支委,一年难得回趟家。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罗家庄现状如此,难怪贫弱。

  找到了病根,重在对症下药。赵坤苦口婆心,找回在镇上做生意的支书张宜利。一有机会,就带上他外出参观考察,开眼界、换思想;有事没事,让他在村里多亮相,工作冲在一线。一来二去,张宜利敢拿主意敢做事,村民有了主心骨。

  “根据村里的情况,把发展项目分成农业、林业、养殖业3大块,由3个村干部各管一摊。支书不具体分管事务,心思用在跑资金、跑项目上。”赵坤再出一招,给每个村干部“找点事”。这么一摆弄,罗家庄村级工作大变样,再也不是“领导班子一大片,一个干活其他看”。

  就说支委杨洪柱,负责养殖业。说白了,就是管好发给20家贫困户的扶贫羊。杨洪柱的认真劲儿,让村民们直竖大拇指。哪户啥时生了小羊,谁家新买几只大羊,杨洪柱门清。两年下来,村里的羊存栏量,由最初的500多只,发展到2000多只。

  抓好党建促脱贫,是第一书记与以往帮包干部的最大不同。山东省委、省政府清醒认识到:贫困村之所以贫困,除了自然、历史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班子、人的问题。建个好支部,才是改变一个村庄贫困面貌的治本之策。

  “第一书记不是要取代村干部,而是要把散乱的班子‘拢’起来,把服务群众的能力提上去。出主意在身后,把‘好’记在村干部头上,自己甘当‘影子’和‘梯子’,帮着他们树威信、干事业。”山东省委组织部组织三处处长高尚山说。

  抓好村班子,必须立足长远,招揽人才,培育延续发展的后备力量。

  无棣县水湾镇郭辛店,情况比罗家庄还复杂。村不大,汉族、回族各占一半。2011年换届选举,全村19名党员,愣没选出个支部书记。老班子的5名党员落选后,不参加组织生活,村里工作无法开展。

  省委省直机关工委选派的第一书记孙巍心里明白,选不出个“当家人”,村里就甭想发展。

  合适的人选,倒是有一个。现任村主任肖景民,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选举中获得90%以上村民的支持。上任后,他带领村民清边沟、修道路,威信越来越高,镇党委也认可。最大的问题是,肖景民虽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但还不是党员。

  想把肖景民“扶上马”,就得获半数以上党员支持。这事可不好办,党员之间存在派性矛盾,又是民族混居村,一不小心,就会点燃矛盾的导火线。

  “我们和镇党委拟定了详细方案,成立了工作组,挨家挨户到党员群众家里做宣传。针对入党积极分子推选会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也做了充分准备。”考虑到几名老党员身体不好,孙巍主动上门,寻求支持。

  万事俱备,可开会当天,还是有人来“砸场”。一名预备党员分别给镇党委书记和孙巍打电话,要求解决“转正”问题,并扬言到会场解决。孙巍据理力争,指出他成为预备党员没有经过党员大会,程序不合法。一番风波过后,包括肖景民在内的3名入党积极分子成功获得推选。

  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一个个第一书记,领着、帮着村干部攻坚克难、强基固本。2014年村两委换届选举,有省派第一书记帮包的584个村,全部顺利完成换届,72.5%的村支书连选连任,选拔培养后备干部1539人。

  “第一书记紧紧抓住村党支部这个核心,坚持扶志扶智,在带领村班子办好一件件实事、破解一个个难题中,帮助班子树好威信;在发展致富项目、调整产业结构中,帮助班子提升发展能力;在完善规章制度、化解矛盾纠纷中,帮助班子提高管村治村水平,为帮包村留下了一支不走的工作队。”山东省委组织部巡视员刘永巨说。

  扶贫硬骨头,怎么啃?

  “改救助为开发,改‘输血’为‘造血’,改外促为内生,改普惠为精准”

  给单位提交完入村调研报告,来自山东省委政法委的第一书记张校林,伤感了好几天。不为别的,就为眼前的破败景象。

  村叫大班村,位于惠民县麻店镇。张校林报到第一天,在村里兜了好几圈,竟没找到村两委办公室。原来,村两委设在支书家,党旗、国旗和各种规章全挂在后墙,大喇叭的喊话筒就在床头。

  村民们嬉笑,大班村的干群关系,好着哩,从来没有因账目不公开紧张过。“不是俺们对村干部放心,而是谁都知道,村集体压根儿就没挣过一分钱。”

  集体穷,村民也穷。有点本事的,早就跑到外头闯。待在家里的,多是种点粮食打点零工,一年到头勉强温饱。城乡的巨大反差,深深地刺痛了每个第一书记的心,鞭策着他们绞尽脑汁想办法、找路子。

  进村前,一周封闭式培训,让第一书记们掌握了扶贫政策、学到了工作的法子、点燃了干事的激情。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贫困村的贫困,远不止经济,更有思想的贫乏。

  来自省农业厅的第一书记段培奎,跟在邻村帮包的同事达成共识:抓好产业,扶贫脱困。但调查走访之后,心先凉了一半。从村干部到村民,普遍怀有4种情绪:抵触、冷漠、担心、害怕。

  “不能轻易改变村里原来的产业结构,发展新的产业,否则,群众生产管理技术跟不上,万一失败了无法交待。帮包期限总共3年,发展周期较长的产业,效益无法保障,群众也不会认同。”摸清了乡亲们的心思,段培奎和同事们琢磨出个“三部曲”:“示范引导,让群众看到好处;群众参与,让大家得到实惠;自由发展,让市场发挥作用。”

  推广大棚丝瓜,就走了这样一盘棋。第一步,在沂南县双堠镇东梭庄村建立第一书记现代农业科技园,搞示范引导“样板田”;第二步,争取现代农业果菜项目支持,在菜峪村建第一书记现代农业文化园,采取个人拿一块、财政补一块、园区垫一块的办法,鼓励群众报名参与“试验区”建设;第三步,让村民种“自留地”,是否继续发展自主选择。

  在几个园区的带动下,一些有条件的乡镇和村纷纷转向设施农业,很快就新建冬暖式大棚105座,高标准钢架拱棚50座。许多在外务工的年轻人,看到了设施农业的前景,也都纷纷回家,在自家地里发展大棚丝瓜。

  有人说,第一书记干得好不好,得看背后是哪个单位。“有的有技术,有的有资金,可没技术、没资金的咋干?”